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“猫狗双全”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普遍生活追求。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之后,如果能趴在自家主子身上猛吸一口,或者摸一摸小肉垫,真心觉得再难搞的甲方也可以承受了。
如果撸猫撸狗的手法够好的话,小动物们甚至还会在你面前露出肚皮,主动求摸!这简直是无上荣耀!
人类这种两脚兽,对撸猫撸狗有着极大的热情。那么,两脚兽自己也会喜欢被摸吗?身体接触在人类社会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、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?
如果两脚兽还有毛
人类在进化过程中,体表的毛发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十分浓密的。灵长目的动物们作为人类的近亲,大多身体表面也有一层厚厚的毛发。
在幼年期的小崽们十分依赖母亲的这层毛发。
在著名的哈洛的猴子试验中[1],研究人员将初生的幼猴带离了母亲,并且分别用光溜溜的金属丝和柔软的布料给它们制作了“代理母亲”。幼猴们更喜欢呆在“布料母亲”身边,即使“金属母亲”那里有可口的食物,而“布料母亲”这儿什么都没有,它们也不愿意离开。
当把幼猴放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时,它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寻找自己的“布料母亲”。只要抱住“布料母亲”呆上那么一小会儿,它们就能从新环境的恐惧中脱离出来,然后开始冒险之路。
当这些幼猴长大了,“金属母亲”身边长大的孩子身体明显更虚弱一些。虽然两组猴子的体重差不多,但是“金属母亲”的孩子的大便更软,对牛奶等食物的消化也有问题,经常腹泻。
这一系列的实验证明,柔软的接触对幼年猴的心理和身体是十分重要的。而在它们的生长过程中,接触所承担的功能还不仅如此。
图源:pixabay.com
猿和猴们为了保持毛发的干净,解决掉那些藏在毛发中间的小虫子,经常会互相梳理毛发。互相理毛的动作还有一个专属的单词,叫“allorgrooming”。
当然,如果你以为它们互相理毛只是为了保持卫生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比如,拿狒狒来说,它们大概会花清醒时间的17%的来互相理毛,但事实上,只需要1%就可以满足卫生需求了。其他时候,相互理毛代表了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交往关系[2]。
一只黑猩猩会更倾向于和互相理毛的伙伴分享食物;如果两只猩猩因为某种原因剑拔弩张、快要打起来了,第三者加入梳理一下它们的毛发,可能就能避免这场战斗。
所以,对于灵长目的其他动物来说,身体接触是生长和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没有猴子可以避免身体接触。
进化完全的人类又是什么样的呢?
两脚兽的幼崽也喜欢被摸
颇受争议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·华生(John B. Watson)认为,父母应该和婴儿保持距离。在他看来,虽然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,给孩子穿衣服、洗澡是必须发生的行为,但是在此之外,过度抚摸是一种溺爱的表现,会让孩子变得笨拙[3]。
但事实上,接触和抚摸对新生儿来说不仅是情感的交流,也是健康的保障。
一种名为“袋鼠护理”的新生儿护理技术,就是以皮肤接触为主的。体重较轻的早产儿被母亲或者父亲放在胸口进行看护,可以减少低出生体重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在体重<2kg的新生儿中,接受袋鼠护理使特定原因的死亡风险足足下降了51%[4]。
此外,接受袋鼠护理的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婴儿的体温、心率和呼吸频率更加正常,体重增加也更乐观。甚至还有研究表明,袋鼠护理和提高早产儿的认知能力有关。
也有人因此提出猜想,孤儿院的孩子们或许是因为缺少亲密接触,才大多不能成长到预期身高或体重,并且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。
成年的两脚兽也喜欢被摸
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接触的社会学性质更加明显,握手、拥抱、亲吻,不同程度的身体接触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意义。一些科学家将皮肤称为“社会器官”,认为皮肤在社会信息和处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。
以伴侣或情侣之间的亲密接触为例,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身体接触的积极作用。
在一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要参与者汇报他们和伴侣发生的一些修饰行为,比如说给对方整理头发、擦眼泪、挠后背或者按摩,并调查了他们对这段感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。结果显示,对感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与他们自我报告的修饰行为呈正相关[5]。
图源:pixabay.com
正在牵手的一对恋人,脑电波可以逐渐达到同步。如果女性感受到疼痛,牵手还能够将痛感减轻一半[6]。(为了避免性别差异的影响,这次试验只有女性进行痛感测试)
还有分析显示,亲密接触和唾液皮质醇水平降低明显相关[7]。这项研究针对的是51名伴侣,唾液皮质醇水平代表了社会压力。也就是说,不仅rua猫rua狗能够解压,rua一rua对象(如果有的话),也是很解压的。
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,压力大的时候就很容易生病。但是,如果能每天rua伴侣解压的话,或许就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。已经有研究证实,暴露在感冒病毒中的参与者,因为可以享受很多拥抱,所以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[8]。
当然,如果找到一个伴侣太过困难的话,有一个亲密的朋友、一段可以信赖的社会关系,也是可以满足身体接触的需要的。
求摸的科学
讲老实话,很少有抚摸是纯粹的物理抚摸。
大部分抚摸都是带着感情的,而恰好,人类的大脑非常擅长区分情感接触和非情感接触。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试验,将两个陌生人分隔开,只让其中一个人的手臂穿过障碍物伸到另一个人面前,两个人通过仅仅一秒钟的手臂接触来传递情绪。令人惊讶的是,参与者感受到对方同情心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%。同样,感受到感激、愤怒、爱和害怕的正确率也都高于50%。要知道,蒙对的可能性只有8%[9]。
情感接触会激活大脑的眶额皮质,这是与学习、决策、情感和社交行为相关的大脑区域。从生理角度来说,身体接触对催产素、多巴胺等激素水平都有影响。
图源:pixabay.com
催产素又被称为“感觉良好”激素,是一种与社会行为有关的激素。催产素水平的增加会让人更加积极思考并且保持乐观,还非常容易在社交互动过程中产生同情心,有助于和对方建立信任关系。
大家对多巴胺肯定就更熟悉了,这是一种调节情绪、传递兴奋的神经递质,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。
5-羟色胺的水平也会因为身体接触而升高,不仅可以调节情绪,还可以降血压,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最后讲一点点
即使身体接触算是生存本能,即使身体接触是社交的助燃剂,即使身体接触能带来不少健康好处,还是有人不喜欢它。
在如今全民死宅、人均社恐的情况下,身体接触,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身体接触,更加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适。
正如芬兰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所说的,“身体接触产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发生的环境。”[10]
“两个人坐在咖啡馆面对面的聊天,英国人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一点身体接触,美国人互相碰了对方两次,法国人碰了110次,波多黎各人碰了整整180次!”这种现象可一点都不夸张。
参考文献:
[1] https://www.psychologynoteshq.com/harlows-monkey-experiment/
[2] Lehmann J, Korstjens A H, Dunbar R I M. Group size, grooming and social cohesion in primates[J]. Animal Behaviour, 2007, 74(6): 1617-1629.
[3]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John_B._Watson
[4] Lawn J E, Mwansa-Kambafwile J, Horta B L, et al. ‘Kangaroo mother care’to prevent neonatal deaths due to preterm birth complications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, 2010, 39(suppl_1): i144-i154.
[5] Nelson H, Geher G. Mutual grooming in human dyadic relationships: an ethological perspective[J]. Current Psychology, 2007, 26(2): 121-140.
[6] Goldstein P, Weissman-Fogel I, Dumas G, et al. Brain-to-brain coupling during handholding is associated with pain reduction[J]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, 2018: 201703643.
[7] Ditzen B, Hoppmann C, Klumb P. Positive couple interactions and daily cortisol: On the stress-protecting role of intimacy[J]. Psychosomatic medicine, 2008, 70(8): 883-889.
[8] Cohen S, Janicki-Deverts D, Turner R B, et al. Does hugging provide stress-buffering social support? A study of susceptibility to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illness[J]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015, 26(2): 135-147.
[9] https://greatergood.berkeley.edu/article/item/hands_on_research
[10] Ravaja N, Harjunen V, Ahmed I, et al. Feeling touched: Emotional modulation of somatosensory potentials to interpersonal touch[J]. Scientific reports, 2017, 7(1): 1-11.
来源:万物科学说明书
编辑:Kun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